云从科技在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这三年半时间里,累计净亏损额为23亿元。
本报记者曲忠芳张靖超北京报道
人工智能(AI)行业备受资本热捧,企业估值一路水涨船高的同时,却又普遍面临盈利困难的尴尬。AI企业何时才能走出亏损泥潭,迎来盈利的拐点?
针对这一疑问,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从科技”)率先给出了时间表。日前,云从科技方面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公司虽然处于亏损阶段,但营收年均增长率达到358.47%,仍在高增长阶段,预计未来两三年将触及盈亏平衡点。”
12月3日,云从科技在上交所首次公开了招股说明书,成为科创板又一家冲击上市的AI公司。招股书显示,云从科技在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这三年半时间里,累计净亏损额为2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与云从科技同样以计算机视觉技术起家的依图科技于今年9月提交上市申请,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累计亏损额为72亿元。更早之前,另一家人工智能企业旷视科技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总亏损额达97亿元。不难看出,亏损已成为当下AI公司的常态。
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AI企业在商业化的艰难探索中正在向三个细分赛道演化,即芯片、操作系统、智能物联网(AIoT),人工智能赛道正步入“下半场”。其中,云从科技押注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预计未来2~3年迎来盈亏平衡拐点。对于这一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业界分析称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三年半亏损23亿募资“输血”
AI独角兽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刺,科创板的宽松政策、准入门槛较低,成为AI企业角逐的主要阵地,谁都想抢先IPO。
在招股书中,云从科技对自身的定位,不再是业界印象中单纯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厂商,而是一家提供高效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行业解决方案的AI企业。目前其产品业务主要布局在智慧金融、智慧商业、智慧出行、智慧治理等场景。
从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云从科技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的收入分别为0.65亿元、4.8亿元和8.1亿元;净亏损分别为1.1亿元、1.8亿元和17.1亿元。今年1~6月,云从科技总收入为2.2亿元,出现2.86亿元的净亏损。
对于亏损的原因,云从科技解释称,为保证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投入研发资金。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云从科技研发费用分别为0.59亿元、1.48亿元、4.54亿元和2.47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2.06%、30.61%、56.25%和112%,研发投入占比高。与此同时,对于2019年亏损额骤增的原因,云从科技回应称由于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确认股份支付费用达到13亿元左右。
云从科技方面还表示,此次公开募股,融资规模预计为37.5亿元,募集资金将全部围绕其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展开。具体来说,资金投入重点在四个方面,包括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轻舟系统生态建设项目、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其中,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是为了提升核心技术能力,轻舟系统则是面向新一代技术发展趋势建设的AI协同开放平台。
天眼查数据显示,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计算机视觉技术头部企业中成立时间最晚的一家,创始人周曦出身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云从科技则是由中科院的人脸识别研究团队孵化而成。自成立以来,云从科技已进行了近十轮股权融资,不同于商汤科技、依图科技等融资历程有多轮美元基金注入,云从科技几乎属于纯内资股权结构,投资方不少系国资背景投资机构。最新一轮融资发生在今年5月,规模达18亿元,投资方包括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上海国企改革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广州南沙金控、长三角产业创新基金、工商银行、海尔金控等。
AI独角兽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刺,科创板的宽松政策、准入门槛较低,成为AI企业角逐的主要阵地,谁都想抢先IPO。业界指出,登陆二级市场能够为AI企业发展注入资金。与此同时,从产业来看,AI公司上市潮汹涌,有利于市场充分竞争,推动产业向纵深处发展。
前海开源基金执行总经理杨德龙指出,人工智能领域的大火有目共睹,云从科技、依图科技谁能抢先上市,既能产生一定的品牌效应,同时对后来的企业起到一个参照物的作用,后来者在股票定价、公司估值方面有了直接的可参照对象。
AI赛道分流押注操作系统
由于公司业务仍处于快速扩张期,研发费用将会持续增加,公司未来一定期间内存在无法盈利的风险。
海通证券研究报告称,产业结构升级和融资结构转变的大背景下,国内股权投融资时代已来,未来AI市场也将呈现赛道化、龙头化、机构化的特征。目前,尽管AI赛道火热、头部估值溢价迅猛提升,IT巨头都在布局,但市场格局暂未形成,AI企业仍处于跑马圈地的状态。AI企业争相冲刺IPO,有利于借力资本“输血”,为高投入的业务模式带来资金助力。就AI企业来说,既要跑得“快”,更要跑得“稳”,持续且长期地输出商业价值才能走得长远。
本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头部的人工智能企业在商业化探索中正在演化为三个细分赛道,即芯片、操作系统、AIoT。芯片偏AI基础层的硬件,参与这一赛道“跑马”的玩家众多,包括华为、寒武纪、云知声、依图科技、地平线、思必驰等,AIoT赛道也吸引了众多企业,典型代表如小米、华为、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等,而包括云从科技、第四范式则重点瞄准操作系统。
以目前披露的AI企业财务数据来看,业内人士指出,还比较难讲到底哪种商业模式更好,AI企业谁能率先迎来盈利拐点还不好说。
招股书显示,云从科技的主营业务收入根据业务类型分为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AI解决方案。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收入分别为1770万元、3096万元、1.83亿元和1.02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27.73%、6.41%、23.48%和46.61%。云从科技表示,应用场景解决方案的标准化水平不断上升,交付成本呈下降趋势,此外2020年推出基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软硬件产品,在降本增效过程中使软硬件成本占比下降,在企业客户层面的收入增长。
近两年来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业务收入增长速度在加快。云从科技表示,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目前处于行业发展的初期,操作系统是AI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市场需求呈增长趋
势,与此同时,相关业务项目在明显增长,在操作系统基础上开发的应用产品类型不断丰富,销售收入逐年增长。招股书显示,云从科技基于操作系统的软硬件组合销售占比从2017年的57.55%,上升到了2020年上半年的96.22%。
之所以选择向人机协同操作系统重点发力,云从科技表示,操作系统一旦做好了,所有的硬件、软件、应用都是基于操作系统,包括芯片。简单来说,芯片和操作系统类似于早期的英特尔与微软Windows系统的Wintel联盟。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行业,操作系统可以部署不同的行业平台,置入不同的行业知识与业务流,从而具备行业特征。除此之外,云从科技认为,单点技术无法实现专家知识结构化,需要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算法——方案——行业的闭环,操作系统更具备跨界融合的能力。
不过,云从科技在招股中也坦言,由于公司业务仍处于快速扩张期,研发费用将会持续增加,公司未来一定期间内存在无法盈利的风险。
谦询智库(Humble&Co.)合伙人龚斌指出,AI算法厂商之间的竞争逐渐趋同,技术性能指标差距正在缩小,仅靠算法本身,差异化竞争优势和附加价值已经不像AI领域早期那么明显,必然会陷入激烈竞争的状态。人工智能从整体层面来看,最上层是直接面对最终用户的服务和应用,对AI厂商来说是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和消费应用场景。中间的技术层,如操作系统、AI平台等。底层是提供计算能力的硬件等。在底层能力不断夯实的情况下,AI企业在产业链上会选择分支向纵深处拓展。当然,这也有利于AI企业向资本市场“讲故事”吸引投资者。
显然易见,在AI落地、解决商业化“最后一公里”的探索过程中,人工智能企业谋求IPO募集资金的需求日益迫切,整体市场格局暂不明晰,玩家均处于跑马圈地的状态,最终哪种模式能率先迎来盈利拐点,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品潮时尚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