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雨水、惊蛰……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的孩子们算着时间,期盼着“玉泉农场”春季课程快快到来。听说,在那里可以爬树,可以捡鸡蛋,可以拾菜、拔草,剁碎后伴上饲料喂鸡,还可以边煮豆浆边往灶台里加柴火,听噼里啪啦的声音……
一周的时间,一群“野孩子”在天地间劳作、收割、观察,只要安全防护做到位,孩子们就能收获不少劳动成果:葡萄酒、豆腐、艾草香包,还有画作……
萝卜白菜岂能在课堂上发芽
“玉泉农场”设在北京延庆,为此,玉泉小学租了50亩地。校长高峰说:“值!”这里海拔高,空气好,毗邻张家口,高铁和高速公路都将开通,交通方便。有山坡、水塘、森林,还有养鸡场、葡萄园,丰富的资源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空间。
“初冬,最后一片树叶即将飘零的时候,我们玉泉农场校区正式挂牌了,愿你们在这里让生命变得更加丰盈。”在2018年“玉泉农场”校区的挂牌仪式上,高峰说出这句话。
孩子们的课堂搬到了京郊这片希望的田野之上,每个班轮流进行为期一周的深度劳动教育,这将会是怎样的课程?
“我们到达农场的第一堂课是拔萝卜。老师准备了8个非常大的筐,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萝卜不仅把这8个筐全部填满了,而且地上也都堆满了。”学生乔文宇开心地告诉记者。
“挑豆、发豆、磨豆,把生豆浆煮成熟豆浆,点豆腐好神奇,之后就可以品尝我们自己做的豆腐脑了。”孩子们有点小得意。
亲手饲养动物,在泥土中农耕劳作,在体验中感知葡萄酿成红酒的工艺奥妙,在同伴鼓励中体验惊险又刺激的爬树求生,沿着崎岖的山道努力攀登顶峰,然后一边歇息一边写生,感受自然的旷达与静谧,或者什么都不想……
“从田间到餐桌,所有的过程都需要孩子自力更生,相互合作。制泡菜,晚上就吃泡菜;做包子,晚上就吃包子。”教师陈景霞说。
孩子们在这里克服恐惧、胆怯,体会艰辛,尝试失败,收获喜悦:第一次切菜,第一次爬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各种小动物,第一次缝香包,第一次捧着热乎乎的鸡蛋,第一次学习根据影子判断方位……他们体会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以及不一样的快乐。
“课程的含义就是种植与收割。”教师史文新告诉记者,在种植与收割之间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过程。孩子们在农场种下的不光是蔬菜,更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劳动的种子、美的种子。
教育,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实践、体验。教育,不仅在课堂上,更在生活中。这是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化体验——走进自然,亲近泥土,用身体去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用全部的感官去认知和学习这个世界。
把劳动当成一种生活享受
稼穑课程经过2年的研究、2个月的试运行,已经正式成为玉泉小学课表中的一部分。家禽家畜饲养、自然观察、野外生存、生活能力实践、豆腐制作、面食课程、草木研究、社会调查……归根结底,就是建构起完整的课程体系,根据四季的变化设计课程,建立和提升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高峰对老师们说:“这不是为了做劳动教育而做的教育,这是作为教育者应该做的教育。”
劳动更在生活中。从农场回来以后,家长感觉自己的孩子有些不一样了——
“我看见她在沙发上缝笔袋。要是以前,她会去再买一个新的。”
“现在起床,都会叠自己的被子。”
“会有意识地去帮助家人或者干一些家务,不再觉得父母的给予是理所当然了。”
“不挑食了,现在喜欢吃豆腐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不仅可使人的思想面貌有大的改观,丰富、充实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道德感和审美情操,而且能培养人的创造性劳动态度,使人们不但把劳动看成生活所必须,而且把劳动变成一种生活享受、生活乐趣,变成幸福和快乐的源泉。
“在黑板上给孩子们说要怎么种庄稼,其实是没有用的。只有真的去种庄稼,去收大白菜,那种收获才是重要的。劳动改变了我们自身,也改变了世界,创造了多种可能。”高峰说。
困难和挑战当然存在:课程设计如何更加切合儿童的生活,更加适应他们的劳动特点?教师的专业素质如何提升?还有资金问题等等。但这些都抵不住下一波即将入住农场的“小农夫”们的热情。
“‘玉泉小农夫’们在与泥土的互动中感受劳动的芬芳,从而更加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今后结结实实地度过一生,为幸福奠基。”高峰说。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8日 07版)
记者 靳晓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品潮时尚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