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凭借对古诗词的独到见解以及接地气的授课方式,在抖音短视频上成为网红教授,引发了网友对老师授课方式的讨论。复旦大学哲学教授陈果,将妙语连珠的思修课拍成视频,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更登上电视公开课《开讲啦》,面向全国学生授课。在对网红教授课程的评论中,“自己学生时代为什么没有遇到像这样的老师”一类观点得到网友的最多认同。
众多网络公开课平台中有着海量课程,但能赢得学生喜爱的课程屈指可数,这是当前高校课程情况的缩影。网红教授的授课有何不同?为何能赢得众多学生的喜爱?学生们究竟对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课堂感兴趣?教师们从网红教授的课堂中又能借鉴什么?
创新授课方式
“戴老师讲课生动,课上氛围好,思维活跃,学习效率高。”“画面感很强,以前觉得古诗词有种高不可攀的隔阂感,经过戴老师一讲,诗词描绘的画面一下就亲近了。”谈起戴建业和他的古代文学课,学生满脸愉悦。
在抖音短视频中,戴建业不拘泥教师身份,以方言展现出平易近人的气场,搭配上对诗人的吐槽,课堂氛围甚是轻松,学生很容易接受。“唐朝每个诗人都自我感觉良好,都很牛。连杜甫那么老实巴交的一个人都牛得很,以前我以为他写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夸别人,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在夸自己。”戴建业以语言构建了一个现代人与古代诗人之间的共享时空:接地气、地方式颠覆了古代文人在一般人心中的严肃形象,拉近了现代人与古代人之间的距离,将大家真正带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打破了学生对古代文学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更好地解读了古诗文所蕴含的哲理,将传统的被动教学课堂变成了一场精神层面的互动交流、一场精神层面的沉浸式体验。
枯燥乏味是大多数学生对思修课的印象,部分学生甚至直言,很反感全是道理、脱离现实的思修课。陈果凭借对大学生群体的独特理解,突破传统思修课的说教方式,将一些老生常谈的道理以新颖的说法传达给学生,如“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做最真实的自己”“只有成熟,才能对抗衰老”“真正的正能量是,你活成了光源”等语句,朴实的真理直击学生内心。在授课过程中,陈果帮学生慢慢褪去社会生活产生的浮躁,让学生沉淀下来思考,自己去追寻答案。不同于传统思修授课直接给出刻板行为标准的说教角色,陈果扮演的是生活导师,传授的人生经验仅是给学生一个路标,将学生塑造成会思考、有主见的人。
采访中记者发现,多数学生更关注教师与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填鸭式教学方式遭到排斥。一方面,是学生对传统教学不满的负面情绪的宣泄。另一方面是他们对心中理想老师的描绘,课中有趣,胸中有学,心中有爱,以平易近人的形象传授过硬的知识。业内人士指出,聚集课程趣味精华的视频,在形式上满足了年轻群体的视听喜好,博得学生点赞是情理之中,但视频中展现出的课堂氛围同照本宣科的课堂截然不同,才是赢得大量学生喜爱的关键。
有高校老师认为,网红教授都有独特的理念和强大的魅力,能以个人魅力主导课堂气氛,独特理念引起学生兴趣,刻意去模仿或推广网红教授的授课方式,很难取得好效果。另外,文学、历史、哲学等科目知识的故事性强,老师能通过语言烘托氛围,引导学生认知,营造出强烈地代入感。化工、物理、信息等学科知识的故事性较弱,没有强大人格魅力的加持,单纯以语言授课会变得照本宣科,更需要具有学科特色的创意模型、试验,建构创新授课形式,加强课堂趣味性,激起学生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填鸭式教学下,学生是在被动接受,学习获得感低,学生的内在修养与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培养,脱离学校后仍将不知所从。学者李从国在《论教育与学育》一文中指出,相比学育,教育的理论支撑是知识灌输的学问和技术,教育需要强调人内在创造的学育作为补充。老师需要发挥个人能力或是借助工具来对授课模式进行创新,将新的教学形式与新教学方式相结合,才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湖北经济学院的网红思政课《当代中国》,老师将“互联网+”引入教学,借助现代网络教学媒介实现与学生手机端的实时互动,学生通过网络媒介参与互动,自由发表见解,给老师提出实时建议,有学生反映,很喜欢这种授课形式新颖的课堂。
在摸索如何讲好思政课的路上,《当代中国》最初遭遇了学生“选题大而空”的质疑,结合“利用小课堂,撬动大思政”的课程初衷,老师们决定将思政课、专业课同社会现状结合,把学生成长环境融入课程内容中。每堂课由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搭配,从各自专业角度对当代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展开理论与现实的阐释,提升学生多角度理解与思考问题的能力。将传统教学课堂形式的语言认知、视觉认知与网络媒介提供的体验性认知进行有机结合,增强了课程的说服力、感召力。
谈到教学形式,不得不提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的院士课,“六院士同上一门课”被誉为基础课授课的典范,20多年来引导无数学子成人成才,他们的课成为中国高校教学的榜样,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等6位院士会提前一个月为“测绘学概论”备课,根据每年学科发展情况,将新理论、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让大一新生了解到学科热点和发展趋势,更让这门课充满活力,20多年来常讲常新。李德仁说“名师站得高、看得远,注重对学生做人与做学问两方面的教育,善于发现和调动学生的潜能,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院士们各显神通,彰显课程魅力,宁津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科研经历循序渐进,用一辈辈测绘工作者执着和奉献的精神感染学生。张祖勋从旧电影切入,延展出逆向思维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再引申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通俗实例,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同时传授专业知识。“陈俊勇对测绘学科宏观上的把握让我们获益匪浅,听他的课总能学到教材上没有的知识。他常介绍国际上测绘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发表看法,提出可能的学科增长点,鼓励我们勇于向交叉学科方向发展,因为在学科交叉的地方是最容易产生新学科的。”武汉珈和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冷伟认为,正是大一的院士课,给他和同学们插上了“科技造福人类”的翅膀。院士们以身示范,坚持价值引领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阐释,也是获得众多学生喜欢的根本原因。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09日 08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品潮时尚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