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东乡县大树乡南阳洼村村民马伊德勒,曾是当地有名贫困户。在惠民政策和政府的帮扶下,他靠勤劳双手不仅摘掉了贫困户“帽子”,还成为养殖大户。图为马伊德勒放羊归来。 马龙 摄
西北深山,冷风萧瑟。马伊德勒在羊圈中帮母羊接生,忙得不亦乐乎。
图为马伊德勒整理饲料。 刘刚林 摄
黝黑的皮肤,衣服上沾满了羊毛,满脸皱纹尽显沧桑……马伊德勒曾是甘肃临夏州东乡县大树乡南阳洼村贫困户。在惠民政策和政府帮扶下,他靠勤劳双手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不仅摘掉了贫困户“帽子”,还成为当地养殖大户。
“咩、咩、咩”还未到马伊德勒家门口,远远地就听到羊的叫声。记者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南阳洼村,实地探究马伊德勒脱贫背后的故事。
“现在养了203只。”望着羊圈里活蹦乱跳的羊羔,马伊德勒的手在空中划了一大圈指着羊说,羊儿都是用精准扶贫贷款滚动发展而来。
2013年,马伊德勒从帮扶单位甘肃银行贷了2万元的低息贷款,修建了一座简易羊圈,买了20只基础母羊,“走上了”养殖脱贫路。
投料喂羊、打扫羊圈、加工饲料、进山放羊……马伊德勒此后的日子都在围绕着羊“忙活”。
“养了一年,就挣了1.1万元。”回想挣到的第一笔“巨款”,马伊德勒激动万分。两年后,他连本带息还了银行贷款,羊圈里还存栏30只羊。
2016年,马伊德勒拿到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后,萌发了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他在山脚一块荒地上砌起围墙,修建了3座羊圈。
马伊德勒表示,扩大养殖规模后一段时间,他就差与羊同睡。随着与羊的“感情”越来越深厚,“闭着眼听到羊叫唤,就知道是哪一只”。
“前一段时间,6只羊出栏卖了4800元,再过几天,又有10多只羊要出栏。”马伊德勒说,有了200多只羊,晚上高兴得睡不着觉,不到羊圈看一看,都睡不踏实。
像马伊德勒积极搞养殖的农户,在“无牛羊不成家”的临夏州越来越多。同时,临夏州为降低单家单户的养殖风险,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通过发挥能人带动效应,使村民的畜牧养殖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路子。
临夏州临夏县榆林乡榆丰村牧鑫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小云介绍说,合作社为贫困户“私人订制”养殖计划,前期可赊欠饲草料钱,中期协助搞防疫,后期统一销售。
村民马永良利用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购买了两头基础母牛,这让他放弃了在外打工奔波的生活,回到家乡重新经营养殖。他表示,以前养牛,从选种到饲养再到销售,全凭个人。如今,政府帮忙选种,技术人员承担了日常监测和防疫工作,养殖户随时都可享受上门服务。
更令马永良欣慰的是,近年来,当地政府结合该村种植玉米的实际情况,推广“粮改饲”,将食用玉米改种为青贮玉米,节省大部分饲料花销,增加农户收入。
“选、养、销,一条龙服务。”马永良觉得一家人的富裕梦已不再遥远。(马龙 马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品潮时尚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