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南
进入深冬,病毒性流感迎来高发期。从媒体报道来看,北京、杭州等多地的医院里,儿科人满为患,有的医生一天要看近百个患儿。即便是急诊,都要排上好几个小时的队。有家长发朋友圈称,凌晨1点多,还有100多人在排号。为了缓解紧张情况,儿科医生和护士满负荷运转,北京已要求儿科急诊24小时开放,实行专家24小时听班制度。
近些年,这样的场景频频上演。家长们的焦急心情可以理解,医务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值得尊敬,但儿科医生短缺的现状更需要重视。据统计,我国儿科医生的缺口近9万人,每千名0至14岁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53名,而美国是1.6名。病患多、医生少的现实,让又忙又累成了执业儿科医生的工作常态,甚至医生因连续工作而晕倒在走廊的新闻都不时出现。放眼医院中,家长们心急如焚的表情、孩子们断断续续的哭声着实令人揪心,但许多网友在表示同情之余,也直截了当地反问,“那些动辄对医生大呼小叫的家长,有没有想过自己也会有这一天”。
这样的诘问尽管刺耳,但在某种程度上发人深省。虽然今天儿科医生荒的出现,存在一定的客观原因:比如,1998年高等教育改革,医学院的本科教育取消了儿科专业;比如,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社会上对儿科的就诊需求大幅增加,但执业环境变差无疑是儿科医生供需矛盾爆发的重要缘由。其中症结不难理解,幼儿本就难以准确描述病情,一旦不舒服更难以保持镇静,动辄哭闹喊叫,无疑会让爱子心切的家长们变得格外敏感。而真真假假的社会舆论,让一些父母对医生有着天然的不信任。种种因素叠加起来,就总有一些家长在就诊中失去理智,出口伤人甚至拳脚相向。虽然这些是极端个案,但“医闹”案例很容易掀起舆论风波,让本来想学儿科的学生却步,让工作在儿科的医生伤心。当“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成为医生圈的共识,那么,所有人都将为“医闹”的不理智买单。
没有人能保证自己的孩子不会生病,儿科受不受医学生待见,其实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们不能等到没有儿科医生可看的时候,才想起儿科医生的珍贵,才省思自己的行为。补齐儿科医生的数量缺口,或许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更多宏观调控,但构建良好的执业环境是当务之急,也是广大家长可以参与其中的。首要一点,对于“医闹”,医院和相关部门必须动真格。倘若总是以调解代替追责,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那么,这样的“理解”无异于“纵容”,永远都不会产生震慑作用。另一方面,广大家长应该在平时就诊时,对医生多一些信任,少一些戾气。实际上,许多医生的要求并不高,给一个微笑、说一声谢谢、多一分宽容,便足以让他们感到欣慰。将心比心,当家长们信任医生、配合医生,白衣天使又怎会不全力以赴呢?
“健康中国”,这既是国家战略,又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这决定了我们不能对“医生荒”的隐患视若无睹。重新让医生职业成为香饽饽,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穿上“白大褂”,有赖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更有赖于全社会的点滴行动。期盼眼下这场儿科医生荒能够触动更多人去思考、去改变,而这是对所有人负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品潮时尚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