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9月7日报道 9月6日下午,上海广播电视台“中华系列”文化节目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军,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监事长滕俊杰,广电时评主办单位领导、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会长梁刚建,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袁雷,东方卫视中心总监、东方娱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勇出席,知名专家学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关玲也参与研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央视网、《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广电时评》等全国主流媒体代表齐聚一堂,与东方卫视中心《诗书中华》、《喝彩中华》、《唱响中华》等节目组代表一起,共同探讨了东方卫视中心如何持续发力、坚持原创,打造“中华系列”品牌文化节目,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心力。
从《诗书中华》到《唱响中华》,“中华系列”深入人心
今年4月起,东方卫视在全国省级卫视中率先推出了一系列全新原创文化类节目,从《诗书中华》到《喝彩中华》,再到正在播出的大型中医药纪录片《本草中华》、正在筹备制作的《唱响中华》等,形成文化类节目的“中华系列”品牌。
研讨会上,“中华系列”主创代表首先分享了节目背后的制作故事和心得感悟。东方娱乐独立制作人、《诗书中华》、《喝彩中华》总导演王昕轶经历了两档文化类节目的制播,总结出做文化节目的“三颗心”——真诚的心、敬畏的心和骄傲的心。王昕轶认为,发自内心真诚面对节目是做一档好节目的基本,而要做一档文化节目,更需要的是尊重传统,绝不去恶搞,考证每一个细节,还原文化本真,同时必须骄傲地面对传统文化,“文化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产出优秀的精神食粮给观众,让他们汲取养料,感受文化自信。”
东方娱乐独立制作人、《唱响中华》总导演翟佳也分享了节目筹备的点滴,她表示《唱响中华》更注重传播,希望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影响力。翟佳讲述了几组外国选手的故事,有热爱中国文化的俄罗斯留学生,也有来自美国的不同肤色的四人组合,他们相约爬长城,学习中国文化,“我觉得其实在这些选手身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腾飞的中国正吸引越来越多外国人的关注。希望通过这个节目将更多喜爱中国文化,热爱唱中国歌的人的视线吸引到这里,能有更多海外的朋友关注中国,爱上中国。”
东方卫视中心总监、东方娱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勇总结了“中华系列”的核心“三感”。首先是“自豪感”,即表现出文化自信,大到节目选题,小到剪辑细节,都要发自内心地表达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把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给观众。其次是“优美感”,优美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之一,从诗词到戏曲,流露出的美感都是直击人心的。而为了把这种美感用视觉形态表现在节目中,节目组也做了一系列探索,比如《诗书中华》“曲水流觞”的舞美设计,就因其美感和内涵获得了广泛好评。第三是“故事感”,李勇认为一个好的故事始终是能打动观众的,每一个浸润着中华文化长大的个体都有其独有的、与中华文脉息息相关的鲜活故事,如何把故事讲好、讲透,用真心、真意去挖掘故事、表达故事,是“中华系列”始终在践行,并不断在提升的目标。李勇同时也表示,东方娱乐、东方卫视始终坚持新闻立台,将通过更多优秀的精品节目,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学者、媒体解读“中华系列”,创新、丰富、正能量成关键词
“中华系列”的热播也吸引了业内专家学者的关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关玲出席本次研讨会,分享了她们对节目的独到解读。俞虹看了《喝彩中华》后赞不绝口,认为其不同于现有的戏曲文化类节目,“在融合混搭中走出了戏曲的新面貌”。俞虹表示,“中华系列”不仅元素丰富,做到了内容开拓、形式创新、构成变革,还有鲜明的主题表达和积极的价值引领,让文化类节目“叫好又叫座”成为可能。“比如《喝彩中华》的每一个喝彩人都有明确的喝彩诉求,每一次的喝彩都是一种表达和张扬,价值观输出自然流畅,很容易被观众接受。”
关玲则在“中华系列”中看到了策划的力度,盛赞节目表现出很高的成熟度,做到了“博大、自如、优美”。所谓“博大”,首先是容量丰富,比如《喝彩中华》不仅覆盖了各戏种,还覆盖了各阶层、年龄层的表演者和观众。同时节目中的故事丰富又不刻意,用丰富的角度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自如”则表现在四点,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结合的自如,用自然的表达让不同文化程度的观众都能接受;二是传承与创新结合的自如,呈现出极高的文艺价值;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娱乐元素融合的自如,真正用娱乐方式表达了正能量;四是形式呈现的自如,在摆脱模式束缚,寻求创新的道路上愈发成熟。而戏曲本身、电视呈现和节目编排均体现出“优美”的特质,让节目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华系列”播出期间同样受到媒体的关注,获得广泛报道的同时也取得了极高的业内口碑。《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认为文化节目近年来能够热播,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支持,一方面也说明现代观众是有品位的,他们并非只关注明星,有温度有趣味的文化大餐同样让他们喜爱。《新民晚报》高级记者俞亮鑫则认为央视的“中国系列”和东方卫视的“中华系列”已经做出了影响力,让传统文化在大众间更具认同感,同时用创新的形式把年轻人吸引过来,强调了文化的正能量,而大国崛起正需要一个文化的制高点。
担责任、有情怀、会引领,做好文化节目任重道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如何做好文化节目,是当今电视人的重要课题。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监事长滕俊杰认为:“中华系列”给了电视从业者一种崭新的启示,只要电视人静下心来深耕挖掘,就能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就能从诗书合一的气场中,唱念做打的逼真中,虚实意象的高贵中,视听科技的渲染中尽展中国诗书、戏曲审美与当代电视传播审美的融合与精妙。滕俊杰指出,“中华系列”从策划到执行,充分体现出了作为电视人必须具备的三个“度”,即:角度、速度与深度。“角度”即格局,他赞赏这两档节目的团队站位高、既“立足脚下,更放眼天下”,在“中华系列”中引进了家庭概念、海内外概念、篇目和剧种的广覆盖;同时,注重观众互动,心理参与;凸现了国粹,连结了中西,时时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基因价值。而“速度”是一种电视人的必备意识,团队连续奋战,放弃休整、放弃休假,两大项目交替准备、交叉推进,在“高速中换轮胎”,技艺到位,一步不差,保质保量地完成创作,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还有一个重要的,是“深度”,它是来自于创新力到执行力综合而成的一种功力,一种深耕细作的“厚植叶茂”,包括选好人物、讲好故事;表达艺韵、营养人心等等。无论做什么节目,最后比得都是“深度”,“中华系列”节目显然是搭到了其深脉:潜心挖掘,孜孜以求,不断突破,追求情感、追求精美,从而找到了当下文化类节目的许多亮点和关注度,赢得了好口碑,赢得了成功。
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军强调了做文化节目创新的根基在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端正思想,牢记广播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对于引领受众弘扬优秀文化所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同时,她也指出文化节目的创新契机必须符合当下社会的需求,贴近观众心理,“没有一个现象级节目是不接地气的,观众对精神生活需求已经到了新阶段,真正走红刷屏的是能够充分体现文化自信的节目。”在王建军看来,一档好的文化节目需要做到“感受、感动、感染”,导演能够感受文化节目的精髓,所有的节目参与嘉宾要有能够感动人的预料,最终做到观众被感染的节目。而在传播上,她主张文化节目的创新激发需要线上线下的整体联动,让传统与现代结合,比如《喝彩中华》就与天天P图、摩拜单车合作,做了很多新媒体尝试,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和覆盖。
在聆听了节目组、专家媒体的阐述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也分享了他对于文化类节目现状的思考,并用三个关键词点明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第一个词就是“责任”。“从去年开始,文化类节目集中爆发,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但这并不是突然出来的,而是十八大以来,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非常响亮的主旋律,社会各界都在努力。”高长力表示,当前荧屏表现出“一冷一热”——文化节目热起来了,引进模式冷下去了,“这‘一冷一热’非常有必要,这是我们电视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我们承担着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第二个关键词是“情怀”,高长力认为所谓情怀就是一份激情,是电视人的感情,只有心中有情怀,才能做好节目。第三个关键词则是“引领”,电视人做出的节目要引领广大受众,引领社会,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文化热,让人们看到文化类节目的价值。同时,高长力也希望电视人们还能够不断突破自我,打破现有的瓶颈,依靠“通俗化、大众化、电视化、现代化”,让电视文化类节目持久地生存与发展,把文化类节目越做越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品潮时尚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