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之
两部《欢乐颂》所形成的反差,戏里戏外一样鲜明。《欢乐颂1》的价值观虽引发争议,可场景和人物设置的精雕细琢却是有目共睹,然而续集虽然同样出自有“业界良心”之称的“正午阳光”,《欢乐颂2》却俨然比《欢乐颂1》多加了一倍的水分。这部55集却只花了大半年便成品、上架的剧集,和同个出品方且篇幅相当的《琅琊榜》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从筹备到播出花了将近五年时间),这着实打了资本裹挟、抢热度一个巨大的耳光。
两部《欢乐颂》播出的一年多时间里,有关阶层、经济、种族、社群的讨论和争执层出不穷,其中不少还动辄韦伯、霍布斯地引经据典,以证明剧情与现实的吻合或矛盾之处。其实无论是否愿意承认,阶层的分隔效果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随处可见,或极端或微弱,而《欢乐颂1》则很好地利用了人物的阶层差异,制造戏剧效果。
除了二三线城市年轻人在一线城市打拼、成长过程中与原生家庭的矛盾等等这些让人津津乐道的社会议题外,《欢乐颂1》的副线部分,也不乏妙趣横生的戏剧效果——
当樊胜美为邱莹莹出头、砸了白主管的家后,她以胜利者的姿态拍照留念。后来她因擅闯民宅和破坏他人财物而进了派出所,那张本应是“犯罪证据”的照片,居然让被白主管诬陷的她讨回了清白。
当邱莹莹在她那蓝领工人父亲的引导下,去书店买了一堆励志书,在家中疯狂地呐喊为自己打鸡血时,碰巧安迪走了进来,一幅底层阶级自欺欺人的扭曲画面,就这么映入了精英族群的眼帘。
当失业的邱莹莹在招聘会上重遇前男友时,冲动的她冲上前去拆穿他贪污公款的事实,却遭遇羞辱。可是因为这个举动,她却被咖啡公司的总经理所赏识而找到了新工作,从此开启了成长的新篇章。
类似的机趣细节,在《欢乐颂1》中数不胜数,它们在剧中润物无声、韬光养晦,不见得制造特别强烈的矛盾,可对推进剧情却有功不可没的作用。这是戏剧作品的理想状态:处处是戏,可这戏又不会太硬太假。然而《欢乐颂2》却是另外一种风格,不但作品内部的语境是割裂的,逻辑线和上一部也是割裂的。
第一部中在职场上务实打拼的安迪和樊胜美,第二部简直把办公室当成谈婚论嫁的地方,“雅痞”小包总则成了个油腔滑调的流氓;第一部中樊胜美虽势利却总是把“女性独立”挂在嘴边,可到了第二部,她好像不记得自己第一部的独立人设,竭尽全力榨干王柏川。比起第一部对现实主义的追求,第二部简直滥情得让人崩溃,播放插曲的频率足够让网友写上几页的盘点。
除了逻辑线断裂以外,《欢乐颂2》几乎把《欢乐颂1》赢得口碑的几个点全盘毁坏,那些国产剧中最烂俗的情节,在《欢乐颂2》中悉数奉还给了观众。樊胜美和王柏川母亲背着王柏川见面,王妈妈三言两语就把身经百战的樊胜美说得无地自容;魏国强的妻子因为认为安迪是小三,不分青红皂白当众扇了她一个耳光……比起第一部中那些不动声色却推进剧情的戏剧矛盾,第二部的这些桥段,简直是最落伍、最没创造性的那种。
《欢乐颂2》在人物塑造上的致命伤,则是标签化。“标签化”或许并非主创的创作初衷,可是在缺乏时间雕琢、无法让人物更丰满立体的情况下,主创只能把海量的类似事物、台词叠加在同一个角色身上,企图让人信服这就是人物性格。安迪第二部一直在解决纠纷,曲筱绡则一直在闯祸,樊胜美一直在榨取他人剩余价值,邱莹莹则一直受困于情感漩涡之中,关雎尔大概是变化最大的一个,交了个叛逆的摇滚乐手男友且一改乖乖女的形象,只是这转折幅度有点太大,让人有些猝不及防。
尽管《欢乐颂1》或多或少地遭遇口诛笔伐,可比起处处是硬伤的《欢乐颂2》,《欢乐颂1》确实没有辱没主创团队“业界良心”的名号,它的失真部分,暂可归于戏剧作品超前的意识形态,而《欢乐颂2》甚至都没能履行一部戏剧作品最基本的任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品潮时尚网立场。)